企业文化

北京 冬奥会 开幕式;《破冰·像素:北京冬奥开启屏幕里的冰雪新纪元》

2025-11-19

> 一万平方米的地面屏幕犹如一幅巨大的数字画卷,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从雨水一路流转至立春,绿色的光影在鸟巢中央摇曳生姿,忽然间,一朵洁白的蒲公英随风消散,种子带着希望飞向夜空。

2022年2月4日夜晚,北京国家体育场,一朵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小男孩的轻轻一吹,飞向夜空,幻化作漫天烟火。这一刻,科技与艺术完美交融,拉开了北京冬奥开幕式的序幕。

这场开幕式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创作原则,颠覆了传统大型盛会的人海战术,转而以科技手段呈现空灵、浪漫的现代艺术风范。

01 数字表演:仿真系统如何成就开幕式?

在开幕式筹备阶段,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创建了一套精密无比的冬奥开幕式仿真系统。

这套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出冬奥会开幕式全流程,对演员、灯光、音乐、烟花、奥运火炬,甚至转播机位等全要素进行全方位“排兵布阵”。

系统仿真精确到每一位演员的位置、动作、步伐速度,精确到开幕式的每分每秒,为开幕式的策划、设计和排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导演团队利用这一系统,在虚拟的鸟巢中预先模拟了整个开幕式的效果。

这使得团队能够在实际投入资源前,对整个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和调整,大大提高了排练效率,降低了成本。

与传统的大型活动排练相比,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体现了“科技赋能艺术”的现代创作理念。

02 屏幕革命:LED如何重塑视觉体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标志着屏幕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整个鸟巢超大地屏首次实现全LED影像,取代了传统的地屏投影。

这块地面显示系统总面积达10393平方米,采用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画质达到16K。

京东方采用超大规模的光学校正算法,可对每个显示画面进行像素点级的光学校正。

最终呈现出100000:1超高对比度、3840Hz超高刷新率,以及29900x15096超高分辨率的超高清绚丽画面。

鸟巢两侧还配备了1000平方米的看台屏,共同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数字视觉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屏幕在长达5个月的高强度排演及冬季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雨雪天气下,依然能实现稳定运行。

03 破冰之旅:五环展示的科技密码

开幕式上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无疑是 “冰雪五环”的展示过程。这一幕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

一块近60米高、20米宽的LED屏——“冰瀑”竖立在场地一侧。

屏幕上,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黄河之水倾泻而下,而后凝结成冰。

随之,一方巨大的水从冰面升起,凝固成一个长22米、宽7米、高10米的冰立方。

这块冰立方由北京高科技企业利亚德提供的LED屏组成。

六名冰球运动员入场挥杆击球,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

激光照射在冰立方上对其进行“雕刻”,随着冰立方上部顶盖的下翻,底部五环缓缓上升。

Z6人生就博官网入口

冰立方四面LED屏一边下降,一边播放冰渣四溅的三维视觉效果。

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以 “破冰” 的方式展现出来。

“破冰”行为的深刻内涵在于:打破隔阂、互相走近、融为一体

技术层面,冰立方总重量约400吨,升降重量达180吨。

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使用数十套电机与刚性链条、钢丝绳及滑轮组相互配合。

通过精确控制电机驱动16条链条、16条钢丝绳组成的4套同步传动单元,成功将冰立方升降定位精度控制在±1毫米。

五环本身的设计也借鉴了航天技术,其异形、大跨距、低刚度的结构与火箭研制异曲同工。

03 人工智能:实时交互如何创造奇迹?

《千万雪花》节目中,超过600位小朋友挥舞着和平鸽灯童声合唱,每位孩子脚下都有实时互动的闪亮雪花,创造了世界上首次对超过600人进行集体实时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的世界纪录。

北京 冬奥会 开幕式;《破冰·像素:北京冬奥开启屏幕里的冰雪新纪元》

这一创举背后是英特尔3DAT计算机视觉动作捕捉技术、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师生团队AI实时视频特效等技术工作的支持。

技术团队仅通过4部摄像机便覆盖全场,通过AI技术实现虚实融合的交互方式。

AI系统通过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判定人的坐标,然后靠算法按照事先设置的规则进行实时渲染,最后生成画面。

通过这些]。

通过这些技术,演员可以在场地上自由发挥,不必严格按照预设路线运动,获得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和自由度。

04 主火炬台:雪花背后的精细工艺

开幕式上,最具象征意义的设计莫过于那个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创意组成的巨型“雪花”。

它不仅是表演的核心道具,更是开幕式的主火炬台,直径达14.89米。

采用双面镂空设计,嵌有55万余颗LED灯珠。

京东方核心研发团队通过500多张设计图纸和近10轮的制样,研发出目前行业内发光面最窄的单像素可控异形显示产品。

为了达到导演组“钻石般璀璨闪耀”的要求,研发团队解决了单像素可控问题。

最终,这片大雪花以完美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体现了中国在高精尖制造领域的实力。

05 转播革命:8K技术如何改变观看体验?

北京冬奥会开创了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的先例。

开幕式当晚,北京市在16个区共部署了20块大屏、200台电视机。

并在170个社区、10所高校、10个比赛场馆为公众提供8K视觉体验。

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联合利亚德等北京市科创企业,为8K转播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技术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年只能依靠有限的高清设备,而今8K技术能够让观众看清每一个细节,仿佛身临其境。

06 隐形守护:网络安全与智能导航

在显而易见的视觉奇迹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保障系统。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冬奥会搭建了坚固的网络安全防线。

通过先进的大数据架构、分布式关联分析引擎、机器学习和可视化等技术,奇安信实现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网络安全“零事故”。

在开幕式上,千套不同设备,万余台终端及操作系统等产生的1.1亿条日志等信息被实时分析和处理。

另一方面]。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向导”通过融合AI和AR技术。

为现场观众提供定位精准、随叫随到的引导服务。

这项技术支持离线识别定位,在人流密度较大导致移动网络无法完全覆盖的场所仍可顺畅导航。

回溯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候的中国试图通过1500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向世界证明自己。

而2022年的冬奥开幕式,演员规模缩减到3000人,但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

张艺谋对此评价:“2008年,也许我们还不敢这么做。当我们有很多期望和寄托时,我们通常不敢任由孩子们表现,不敢这么放松、不演、不编排。”

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不仅是一种理念的升华,也是一种技术的迭代。